专业定制实木复古匾额
网站地图 |   收藏本站   |    联系我们

150-8700-7976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牌匾知识 > 匾额百科

观音庙匾额 正阳门:“京师九门”之冠

发布日期:2024-04-01 17:06:03 浏览次数:

专辑

正阳门在明清时期有着特殊的地位。 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中,正阳门的规格比其他八座城门更高,素有“四门三桥五牌楼”之称。 四门是指正阳门,有四个门洞,而其他八门只有两个门洞; 第三桥是指正阳门射箭楼前护城河上的正阳桥。 门洞称为御道,只有皇帝才能通过; 五牌楼指的是正阳门牌坊,它的规格比其他城门更高,有五个开间。

正阳门作为“九内七外城”中保存最完好的城门,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布局、军事防御、礼制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。 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。 其所在的前门地区是明清时期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,现在也是北京古都保护的重点区域。 这座城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,围绕它发生的故事值得细细探究。

九门九车厢

在正阳门乘坐“龙车”

老北京有九座城门,各有不同的规格和功能。 九座城门承载着九辆马车,而正阳门就是承载“龙车”的城门。 九座城门射楼中,只有正阳门射楼有城门,只有皇帝出入时才打开。

正阳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南门。 该塔建于明永乐十七年(1419年)。 正统四年(1439年),南建箭楼一座。 城楼和箭楼之间是一座瓮城。 正阳门城楼几经毁坏,又几经修复。 现在的塔是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被烧毁后重建的。 占地3047平方米,坐落于砖砌城台上,高43.65米。 ,是首都最高的城门。

从建筑布局来看,正阳门是一座集城楼、箭楼、瓮城于一体的完整的古代防御建筑。 现仅存城楼和箭楼,是北京唯一一对较为完整的城门。 后来,由于交通道路的修建,城楼和箭楼被分成两部分:城楼在北,箭楼在南。

由于正阳门位于故宫正前方,故又称“正门”,是老北京“京城九门”之首。

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在南京即位后,为防止元朝余孽从南方侵入,决定迁都北京,以北京为“明朝之地”。龙盛”,立即下令在北京修建宫殿和城市。 明代北京城南城墙在元代的基础上,南移约两里。 仍建城门三座:现正阳门、崇文门、玄武门。 元代李正门迁至现正阳门位置时,仍称“李正门”。 明英宗正统年间,改李正门为正阳门。

明清时期,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瓮城面积较大。 瓮城南北长108米,东西宽88米。 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,有四个方向的门。 东西各有两座门楼,门楼下设有检票口。 为了改善交通,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大臣朱启谦下令拆除正阳门瓮城,瓮城城墙和东西两侧的两座门楼已荡然无存。

老北京有“九门十庙”之说。 北京内城门口的瓮城内有皇家寺庙。 北京内城只有九个城门,应该是九座寺庙。 多出一处在正阳门瓮城。 正阳门瓮城内有寺庙两座。 一个是与其他内城瓮城一样供奉的关​​帝庙,一个是“独具一格”的观音庙。

正阳门瓮城西侧为道观关帝庙,东侧为佛寺观音寺。 据说,内城修建的九座庙宇中,除德胜门、安定门供奉真武帝外,其余皆供奉关帝。 其中规模最大、人气最旺的是正阳门瓮城。 关帝庙。 瓮城拆除后,成为空地,关帝庙和观音庙独立显露。 这两座寺庙曾一度香火鼎盛,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求财人士。 尤其是关帝庙,其影响力比旁边的观音庙还要大。 然而,两座寺庙均于1967年被拆除。

正阳门关帝庙原塑像原为明代。 清朝皇帝从天坛郊外回宫祭祀时,都会在天坛上烧香。 寺内有“三宝”:大刀、关帝像、白玉石马。 关帝庙内有一尊关帝像,为明世宗嘉靖皇帝所供奉。 相传早期的关帝像尺寸较小,嘉靖皇帝于是命木匠打造了一尊大型关帝像。

寺内的“三宝”十分珍贵:三把大刀中最大的一把长二尺,重200公斤,另外两把分别重60公斤和90公斤。 清嘉庆十五年(1810年)均属陕西绥德城镇守。 司马国义在前门外的抛光厂三元刀铺制作定制铸件。 每年农历五月初九,关帝庙都会举行磨刀仪式。 届时,将刀取出​​,请三元刀铺的工匠举行仪式,将刀擦亮,放回原处。 《关帝像》相传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作品。 1900年庚子事变时被德军洗劫。“汉白玉石马”雕刻精美,为明代文物。 咸阳门被拆后,石马不知何时丢失了。

明代刘通、于一正所著的《帝都风景》,对正阳门关帝庙有详细的记载。 据清代《陈园石略》记载,正阳门两寺均有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。 清代《日下九文考》记载,关帝庙始建于明初,有明代石碑六通。

该碑曾一度遗失。 2008年6月,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民宋振奇在翻修自家房屋地基时,发现了两块石碑。 经考证,发现是正阳门瓮城关帝庙内著名的石碑。 其中一碑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书的《前汉将军关侯正阳门庙碑》。 另一碑是康熙帝书法老师沉铨所书的《正阳门关帝庙碑》。 据当时的老人回忆,20世纪60年代,上级动员公社、大队进城拆除城墙砖运回建设集体住房。 当时他们还带回了一些石头,两块石碑也被带到了丰台。 。

烧过很多次

新旧城门不一样

正阳门曾多次被毁。 据史料记载:正阳门自明正统四年建成以来,历经磨难,又毁于火灾。 其中明代曾两次被烧毁,清代曾经历过三次火灾。

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6月16日晚,“义和团”为拥清灭洋,放火焚烧正阳门外大栅栏并抵制洋货。 大火烧毁了大栅栏街和正阳门射箭楼。 几个月后,驻瓮城的“八国联军”中英雇佣印军人不慎起火,烧毁了正阳门城楼。 直到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清政府才打算恢复。 当时,清政府内忧外患,国库赤字。 修正阳门实在是花不了钱,所以要求各省“捐钱修葺”。 由于工部保存的工程档案被战火毁坏,资料无存,工部不得不参考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门、宣武门的样式,然后适当增加正阳门的高度和宽度,以确保工部的安全。重建主体结构。 阳门城楼和箭楼直到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才竣工。 但这次重建后的高度与明代初建时的高度相差甚远。

2005年至2006年,北京对正阳门进行了整修。 其整体建筑格局仍保持清末建筑风格,高度未变。 现在正阳门城楼南侧中央,竖立着“中国公路零公里点”的标志。 世界上许多国家,如美国、法国、俄罗斯等,都在首都市中心设立了高速公路零公里标志。 先例。

北京城是不是《北京传奇》一书中提到的明代刘伯温和姚广孝共同设计的“八臂哪吒城”? 刘伯温生活在1311年至1375年,这意味着当永乐皇帝于1406年开始计划迁都北京时,刘伯温已经去世31年了。 传说毕竟是传说,不能算是正史。

众所周知,正阳门门匾上的“门”字是没有钩子的。 正阳门上的字是谁写的,至今无人知晓。 为什么门字要刻成这样,没有钩子呢? 目前尚未找到统一的说法。 现在正阳门上的城门匾额是民国时期书法家邵伯炯所书。 他只是沿袭明清传统,不能作为“无钩”一词的出处。 不过,民间也有一个传说,正阳门的“门”字没有钩子。 相传皇帝是天之宠儿,龙是水中生物。 水中没有不怕鱼钩的东西。

正阳门射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(1439年)。 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。 平台高12米。 门洞为五伏五券式,建于城台正中。 正阳门是内城九座城门中唯一一座设有射箭楼的城门。 专供龙车、凤车使用。 明清时期,箭楼与正阳门城楼城墙相连,形成一座大瓮城。

正阳门射箭楼的前进门是北京乃至全国历史名城中最大的。 大门由实木制成,上面覆盖着铁皮,并钉有加固铁钉。 门宽6米,高约6.5米,厚9厘米,质量约1990公斤。 当城门打开时,城门上升到门洞上方城台的城门槽。 当闸门关闭时,闸门从闸槽平稳落下,形成一道“牢不可破”的屏障。

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和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,正阳门射箭楼两次毁于火。 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八国联军攻入北京,箭楼被烧毁。 射箭楼的整修工程于1901年开始,1906年竣工。1915年,为了改善城内外交通,国民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斯克格尔重建正阳门箭楼,增设水泥平护栏和弧形屋檐箭窗,月墙部分添加西洋图案。 它于1916年竣工。 重建后,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、西城门均被拆除。

正阳门射箭楼外是护城河,护城河桥牌楼只建在桥外。 因此,正阳桥上只有一座桥牌坊,京城九座城门中也只有正阳门护城河桥有桥牌坊。 “正阳桥”牌坊是北京街头唯一的五开间木牌楼。 它在首都中轴线上占据显着位置,被称为“五牌楼”。 再往南就是前门大街,北起正阳门箭楼,南至天桥路口。 与天桥南大街相连。 是皇帝出城前往天坛、山河寺的御道。

明代,北京突破了元代“前朝后市”的定制,形成了以正阳门为中心的大型商业区。 清初,这里出现了大量的工匠作坊、茶馆、戏楼,形成了专门的市场。 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京凤凰铁路、京汉铁路开通,并在前门设立东西两个火车站。 大量洋货涌入北京,使前门商业蓬勃发展。

正阳门射箭楼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毁,甚至引发了笑话。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,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一行躲到了西安。 八国联军撤退后,慈禧太后返回宫中。 走的时候心情不好,回来的时候心情却很好。 随行官员立即将圣旨转达给留京大臣,同时也担心着回宫的事情。 正阳门城楼和射箭楼被烧毁,只剩下残存的城楼,不可能那么快修复。 回京的大队人马,惶恐地进入了永定门。 再往前走,他们发现前门建筑和离开北京之前看到的一模一样。 大臣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慈禧也很高兴,带着光绪帝一行回到了宫中。

正阳门怎么修得这么快? 其实太后和皇帝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门楼,而是用竹排、麻绳、纸、墨等东西搭建的临时假门楼。 (黄永顺)

+1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