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阅《武威通志》(艺文卷),翻阅《武威金石录》,发现武威匾额里的进士数量很多,可是没有传注,这实在给阅读带来了不便。不过这些进士背后的事迹,有着别样的风采,正等着我们去探寻。
傅树崇与“司文章命”
傅树崇在雍正十一年的时候担任武威知县,他擅长判断事务,积极去除不好的习俗,重视教导学生,这对当地的教化有很大帮助。后来他升迁去管理镇番柳湖水利厅的屯田,不辞辛劳,带领百姓及时耕种收获,使得屯田收成翻倍。匾额“司文章命”的落款提到他是以同知衔管理柳林湖屯田通判事。乾隆五年他补任宁夏府西路同知,乾隆八年在任上离世,是百姓口中所说的廉洁的官吏。
他在武威任职的时候,在政务方面有一定成就,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作用,他所做的事为武威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。
何德新与“彩振台衡”
何德新在乾隆十四年十月被补授为凉州知府,他在任期间一心为百姓着想,创办了西凉书院,还聘请张玿美担任山长,从而让当地的文化风气焕然一新。这块“彩振台衡”匾额是在他任职期间,于乾隆十七年补修彩绘工程完工后设立的。后来他的官职发生了变动,在二十五年复官后出任湖南永州知府,最终在任上离世,不过他对凉州文化的推动作用是无法被磨灭的。
他通过实际行动,为凉州培育了许多人才,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,书院变成了培育士子的重要摇篮。
刘作垣与“桂宫传箓”
刘作垣在三十五年的时候担任安徽舒城知县,他喜欢培养士子,还创办了龙山书院,他在断案方面很擅长,为人廉洁、公平且敏锐,后来在道光年间,他先后在山西和顺县、曲沃等地任职知县,在山西各地他也致力于学校建设、人才培养,还修建书院、增修县志,让当地百废俱兴,之后升任朔州知州 。
他在多个地方处理政务的时候,都把兴办学校、培育人才当作自己的责任,还把革除弊端当作自己的责任,他为地方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,也为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张美如与“云汉天章”
张美如是武威当地人士,道光二年时他进入京城候补官职,后来升任为户部员外郎,之后他放弃了官职返回故乡。他创作了许多作品,《林文忠公政书》等都由他完成。“云汉天章”匾是他在道光元年书写的。他仕途经历较为平淡,不过在文学创作方面很有成就 。
他回到家乡后,可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化传承上,他写的书法,他创作的著作,都成了当地文化的一种展现形式 。
林则徐与“浩气凌霄”
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四日,林则徐到达凉州,他在甘凉道署住了好些日子,直到二十二日才出发往西走。在此期间,他和当地官员、士绅来往很密切,还连着写了好些字。“浩气凌霄”匾就是在这个时候题写的。林则徐本就是当时很有名的大臣,他在武威留下的字迹非常珍贵。
他来到了武威,他留下了作品,这些为武威增添了不一样的文化色彩,还吸引着后人去探寻那段历史。
牛鉴与“天下文明”
牛鉴是当地出身的进士,写“天下文明”匾的时候,他刚升任河南巡抚不久,他曾担任过兵部侍郎等职务,文化素养比较高,写这个匾额也显示出了一定的身份地位,从他的任职经历以及写匾额这件事能够看出,他和家乡武威依旧保持着联系。
他留下了一块匾额,这块匾额体现了他个人的学识,同时,这也是家乡对他的一种肯定,是家乡对他尊崇的体现。
面对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匾额,还有匾额背后的进士故事,你觉得哪一位进士的事迹最能打动你?希望大家踊跃评论,点赞并且分享这篇文章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滇ICP备202301568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