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琉璃厂这条文化街上,每一块牌匾上的书法都像是一颗颗闪耀的明珠,它们点缀在各个店铺的门楣之上,散发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魅力,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探寻这些美丽背后蕴藏的故事。
名家牌匾汇聚之地
北京琉璃厂东街上,老字号店铺众多,牌匾上题字的名家不少。翁同龢、吴昌硕、陆润庠等人的名字,几乎在每个店铺的门楣上方都能看到。这些牌匾的字体种类繁多,风格独特,既有翁同龢那种雄浑大气的笔触,又有吴昌硕那种苍劲古雅的风采,让人看了十分舒心,也体现了书法艺术与商业文化的完美结合。
特色牌匾风采
郭沫若书写的“中国书店”四个金色大字,被古槐树遮映,显得格外爽朗洒脱。启功所题的“海王村市场”、“锦昌”、“悦雅堂”,以及赵朴初的“文盛斋”、“敦华斋”等,各具一格。以楚图南所写的“古艺斋”、“萃文阁”为例,其楷隶书体自然流畅,拙朴中透着巧思;李可染所题的“槐荫山房”则瘦长挺拔,疏朗有致,这样的特色牌匾,宛如老字号的文化象征。
集字匾的故事
“清秘阁”这个匾额上的字是清末的书画家吴昌硕所题。吴昌硕以隶书见长,而这匾额上却是行楷书法,其结构奇特险峻,笔力苍老而有力,线条瘦削却显出清健与古朴。在挑选这些字的过程中,可能是为了充分体现吴昌硕的个人风格,同时也考虑到了店铺的具体需求,这才造就了这样一块独具特色的牌匾,让人过目难忘。
借名与真实题匾
商家常请名人题字作为招牌,这是一种常见的“借名”手段。“茹古斋”和“宝古斋”的招牌均由翁同龢题写。“茹古斋”始建于清朝光绪九年,其创立者翁同龢亲自题字。然而,“宝古斋”于1944年开业,而翁同龢早在1904年便已离世。原来,宝古斋的创始人邱震生看中了已歇业的“赏古斋”上翁同龢所题的店名,便借用它来成就了宝古斋的招牌。
创办人自题牌匾
谢崧岱亲手书写了“一得阁”的店铺招牌。在民国成立之前,一得阁的墨水主要服务于店铺的账房先生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。谢崧岱所题写的这块牌匾,不仅代表了店铺的形象,还彰显了他对自己产品和事业的信心,成为了这家店铺独有的文化象征。
牌匾文化的意义
现在,大多数店铺的招牌都是用机器印刷和美术字体制作的,而那些老字号店铺的手写墨迹招牌显得尤为宝贵。这些招牌蕴含着文人雅士以文会友、墨迹贯穿古今的传说和趣闻,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企业中的展现和传承。北京的琉璃厂已发展成为一条文化街,那些招牌就如同文化盛宴中的美酒佳酿,让人回味无穷。
各位朋友,在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曾留意过那些充满故事的店铺招牌?不妨点赞、转发,并留下你的看法!
Copyright © 2012-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滇ICP备202301568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