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申遗成功
2024年年底,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。我国提交的“春节——中国人庆祝新年的传统习俗”荣幸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自那时起,2025年便成为了首个获此殊荣的春节。春节,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习俗、技艺和知识。这次申遗的成功,极大提升了它在全球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。
春节期间,文化气息浓郁,各地纷纷兴起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。形形色色的传统活动接连上演,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坚定向往。
徐汇文化盛宴
春节期间,徐汇融媒体中心推出了“汇视界”视频品牌系列。这一系列名为《美在徐汇 非遗新生》,由《开篇》、《韧性》、《融合》、《思考》和《坚守》五个部分组成。它们逐一呈现了徐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些作品让民众得以领略徐汇的风采,无疑为市民带来了一场新春的文化盛宴,也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。
观看了这些作品后,大家对徐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。而且,这还唤起了他们保护周边传统文化的意愿。
快节奏与慢坚守
社会快速发展,很多人喜欢追求速度和快速满足。然而在徐汇,那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,尤其是海派黄杨木雕的工匠,却选择了“慢”的生活方式,这并不容易。他们就像在快节奏时代中坚持慢跑的人,不受外界喧嚣的打扰。
外界变动似乎对他们并无影响,他们全神贯注于木雕的制作,运用自创的技巧,坚守着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。
木雕创作过程
海派黄杨木雕的制作流程颇为繁琐,且要求十分严格。匠人们先在纸上反复绘制草图,接着用泥土作为工具,不断揉捏,将心中的想法转化为实物。他们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做,不断积累泥稿,最终在手中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形象。
泥稿制成后,便进入了技术检测的关键步骤。工匠们手握刻刀,木屑四散,在有限的木料上,经过数月的精心雕刻,木雕的形状与情感逐渐显现。这正如徐光启的木雕杰作,经过数月的耐心打磨,最终完美呈现了“首位睁开眼睛看世界”的雄心壮志。
传承木雕技艺
这些年来,学校里有一群人,他们专心致志于黄杨木雕技艺的推广。他们对徐宝庆大师创立的海派黄杨木雕充满了敬意,渴望这门技艺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。他们满怀信心,带着满腔的热忱和智慧,全情投入到了这项传承的事业中。
在学校,他们教授木雕技艺,同时把对美的热爱、对文化的尊重和坚定的信念传授给了学生。他们让学生认识到,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,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。
守护文化根脉
黄杨木雕刻技艺要求工匠拥有超常的耐心和极致的精细度。每一刀每一刻,都仿佛在与时间进行较量,与内心进行对话。尽管传承之路充满挑战,但在徐汇这片土地上,传承者们依然成功地将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传承并推广。
他们守护着徐汇的根基,传承着那份坚韧。每一笔每一划,都讲述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。海派黄杨木雕,既是艺术品,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,历史悠久。
你们周围是否也有那些如同海派黄杨木雕技艺的传承者,他们执着于古老的技艺?不妨在评论区谈谈你们的看法。另外,也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个赞,并帮忙转发一下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滇ICP备2023015682号